查看原文
其他

《将进酒》的“将”到底是jiāng还是qiāng?

诗评万象 2024-01-09

敬请关注



最近,关于李白诗《将进酒》的“将”字究竟怎么读,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上多有讨论。
叶嘉莹先生主张读jiāng,认为:读qiāng时,“将”表示的是口气的婉转。李白《将进酒》气势流畅,“将进酒”的“将”并非语气的委婉,故应读为jiāng。2019年1月12日《光明日报》12版刊登了魏学宝《〈将进酒〉的“将”究竟怎么读》,文章认为“将”字在唐代无qiāng音,将“将进酒”的“将”读为qiāng是沿袭清代语音的做法,而在现代汉语中“将”字实无“qiāng”音,故“将”应读为jiāng。边家珍则认为:“将进酒”中的“将”与《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将”含义相同,表达的是祈愿、祈请的意思,所以应当读为qiāng。(2017年9月18日《北京日报》)

这些讨论有主张读jiāng的,也有主张读qiāng的,各人坚持己见,争执不下。李白此诗是传统诗词中的名篇,人们经常诵读,关于“将”字的读音问题应该有一个明确答案才好。

首先需要弄清诗题《将进酒》的意思。我们知道,《将进酒》是汉代铙歌十八曲中的一首,铙歌是当时军队中所演奏的一种建威扬德献功的乐曲;乐曲配有歌辞,一个乐曲可以配有不同内容的歌辞。汉铙歌《将进酒》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沈约所撰的《宋书·乐志四》,称为《将进酒曲》,曲名由歌辞第一句而来。其歌辞云:“将进酒,乘太白。辨加哉,诗审搏。放故歌,心所作。同阴气,诗悉索。使禹良工,观者苦。”《宋书》还记录了《将进酒》在魏晋时不同时地的歌辞,如魏国:“平关中,路向潼。济浊水,立高墉。斗韩马,离群凶。选骁骑,纵两翼。虏崩溃,级万亿。”吴国:“章洪德,迈威神。感殊风,怀远邻。平南裔,齐海滨。越裳贡,扶南臣。珍货充庭,所见日新。”晋代:“因时运,圣策施。长蛇交解,群桀离。势穷奔吴,虎骑厉。惟武进,审大计。时迈其德,清一世。”比较一下魏、吴、晋的不同歌辞,可以看到歌辞首句第一字都是实词,甚至是动词,由此来看“将进酒”的“将”字也应该是实词,甚至是动词。这样,有的学者认为“将”字是语气词,这一意见应该可以排除了。实际上,我们看汉铙歌全部十八曲,首句第一字没有哪一曲是用语气词(或叹词)的。

前引各句中之“将”字既然是动词,而《将进酒》一曲又是军队奏凯之乐,考虑到后文,则“将”字最合适的字义就是“愿,请”。所谓“将进酒,乘太白(即大白,指大酒杯)”,也就是“请喝酒吧(让我们喝酒吧),举起我们的大酒杯”这样的意思。

“将”字的意义既然是“请”,那么它的读音又应该如何呢?我们已经知道,《诗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等的“将”字是读qiāng的,它的意义也是“愿,请”。不过也有学者质疑,认为qiāng这个音(千羊切)只见于宋代《集韵》,而不见于更早的韵书,所以“将”字唐人无qiāng这个音,直到明清qiāng音才成为主流,而今天沿袭明清是没有必要的。其实,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给《诗经》上述两例的“将”字就分别加注了:“七羊反。毛:愿也。郑:请也。”“七羊反。请也。”也就是说,早在初唐时代,当时的标准音就已经把“愿,请”义的“将”字读为qiāng了,这个音在中国人口中至少已经流传使用了一千四百年了。同时,如果我们承认《诗经》“将子无怒”的“将”古人是读qiāng的,那么柳宗元写作《湘源二妃庙碑》“将子无”时,当然也是读qiāng的啊。

当然,这里所说唐人已经读qiāng音了,是按照古人的七羊反(千羊切)演变为现代语音来说的,唐人的实际读音确如有的学者所说,大致读成ciāng。我们读古诗古文是按现代音读的,不可能都按古音读,也没法做到。既然“将进酒”的“将”字读七羊反(千羊切),那么折合成现代音,就是qiāng。因为“七羊反(千羊切)”确实是qiāng音的前身。也有人说,现代汉语“将”字只有jiāng和jiàng两个音,不必强行改变现有读音去恢复古音。这是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混淆起来了。作为“愿,请”义的“将”字只存在于古汉语中,我们当然只能按照古代注音,把它折合成普通话读音来读,正如古文中的“王”字用作动词时我们要读作wàng、古文中的“亡”字义为“没有”时我们要读作wú、古文中的“罢”我们大都读成pí,这是一样的道理。

综上所述,李白诗《将进酒》的“将”字还是应该读成qiāng,无论从字音和字义的切合来说,还是从历史的传承来说,这个音都是最合适的。
(《咬文嚼字》2019年第6期 杨剑桥)














也谈“将进酒”

王云路、杨淼



一   引言




《将进酒》为乐府旧题,汉鼓吹铙歌中已有。《乐府诗集》卷十六《鼓吹曲辞一·汉铙歌》:“将进酒,乘大白。辨加哉,诗审搏。放故歌,心所作。同阴气,诗悉索。使禹良工观者苦。
南朝何承天、萧统,唐元稹、李白、李贺等也作有《将进酒》诗。其中,李白沿用乐府旧题作《将进酒》影响最大。
诗题“将进酒”之“将”的读音多有争议。主要有以下诸说。

读qiāng说。此说影响最大。高中语文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收《将进酒》篇注释云:“将进酒,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2006/2005:41)大型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在引了《集韵·阳韵》“千羊切”后,所列书证均收“将进酒”一例。一般认为“将”是请愿义,主要理由有二:其一,“将qiāng”字在古汉语中可释为“请”,如《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郑笺:“将,请。”其二,《将进酒》题旨是劝酒歌,训为“请”正合此意。

读jiāng说。叶嘉莹(2018)认为“将”读作qiāng有误,《诗经》中“将仲子兮”“将子无怒”中的“将”字因是表示柔婉的语气词,故读为qiāng,而‘将进酒’之‘将’不是女子对男子,不表示柔婉之意,故应读作jiāng。后来学者又从其它角度补充论证,如魏学宝(2019:12)指出:“将”字读音的历史流变中,唐代无清母的读音,至宋才有清母字的读音;明清时期,“将”平声清母字读音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今人读qiāng是沿袭清代语音。现代汉语中“将”字实无qiāng音,为了避免叶音造成字无定音的后果,“将进酒”之“将”读为jiāng比较适宜。但叶、魏二说均未提及“将”应作何解。

此外,另有认定“将”读jiāng而释为别义者。青木正儿(1975:309)引《诗经·大雅·既醉》“尔殽既将”《毛传》:“将,行也。”认为“将进酒”之“将”与此处同。倪志云(2015:131-136)认为“将”是“且”义:把“将进酒,乘大白”理解为“请喝酒,用大杯”,不如理解为“且喝酒,用大杯”,语义和语气都更为自然。檀作文(2018:230-244)则以诗词传统中的对仗修辞例论定“将进酒”的“将”字是“将要”之义。

综上所述,“将”凡两读四解而无定说,其实质是对“将”的释义存在分歧。本文拟从核心义的角度梳理“将”的词义系统,同时兼顾“将进酒”的内部结构等因素,说明《将进酒》中“将”应作何解。

二 将”

“将”,甲骨文字形从又从肉,为双手持肉之形。金文以“䵼”作为过渡形态,为《诗·周颂·我将》“我将我享”之“将”的古文。夏渌(1991:90)又从古文字兼并与消亡的角度指出“将”字“从鼎煮肉”至“简化省鼎”的变化过程。战国文字即作从又持肉于爿,形旁又、肉、爿分别为手、肉、床的象形字,会持取祭祀意。

综合以上古文字字形及用例可知,“将”的造字意是用手持肉于床,多用于祭祀中表进献、奉献之义。“床”为搁置祭品的台子。《诗·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持肉奉献于祭台,这是其本义的直接应用。“将”的核心义当为“奉持而进”,朱熹《诗集传》言:“将,行也,亦奉持而进之意。”这一动作的过程是持物朝着接受者方向的运动,可以分两个步骤:一是着眼于“持”,即执持,为对事物的把握状态;一是着眼于“进”,即进献,为有方向的运动过程。从这一运动具有的核心特征衍生出一些动作、名物义。
第一,侧重于把握,掌控。掌控的对象为车,就是使车按路径运行,为驾御义。如《史记·田叔列传》:“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因占著名数。”司马贞索隐:“将车,犹御车也。”掌控的对象为抽象的观念,就是遵奉、秉承。《仪礼·聘礼》:“束帛将命于朝。”郑玄注:“将,犹奉也。”《列子·杨朱》:“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智虑;智虑之所将者,礼义。”掌控的对象为语言或语调,就是操,指用某种方言说话。明张煌言《北征录》:“达衢口,有巡司廨逻卒登舟讥察,见余将北音,貌魁梧,疑为亡虏。”
掌控的对象由物转为人,即控制、带领。对他人为带领、率领。《左传·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对自己为控制、约束。《汉书·兒宽传》:“宽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自将”犹言“自持”。特指对军队的控制,有统率、指挥义。《说文·寸部》:“将,帅也。”段注:“帅当作𧗿。行部曰:𧗿,将也。二字互训。”《左传·文公二年》:“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用作名词,指将帅,是为率领义的变调构词。现代汉语还有“将军”的用法。《群经音辨》卷六:“将,持也,即良切。持众者曰将,即亮切。”《孙子·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为此义。范围延展,也可喻指在某一领域称雄者。宋苏轼《雪后刘景文和顺阇黎诗见赠次韵答之》:“载酒邀诗将,臞儒不是仙。”现代汉语还有“干将”“武将”等说法。而从被操控、被率领者的角度看,就是顺从。《庄子·庚桑楚》:“备物以将形。”陆德明释文:“将,顺也。”《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颜师古注:“将,犹从也。”唐李商隐《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诗:“乌鹊失栖常不定,鸳鸯何事自相将?”“相将”犹言“相从”。
能够率领控制者,自然足够大,足够强,引申为壮大之义。《说文·手部》:“拇,将指也。”段注:“将指,谓手中指也……手以中指为将指为拇,足以大指为将指为拇。”“将”与“大”的关系显见。《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毛传:“将,壮也。”《诗·商颂·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毛传:“将,大也。”郑笺:“禹敷下土之时,有娀氏之国亦始广大。”壮大与美相因。《诗·豳风·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将。”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毛传曰:将,大也。家大人曰:大与美义相近。《广雅》曰:将,美也。首章言将,二章言嘉,三章言休,将、嘉、休,皆美也。将、臧声近,亦孔之将,犹言亦孔之臧耳。”《方言》卷一:“将,大也。凡物之大貌曰丰。”由大可引申为盛。宋苏轼《送吕希道知和州》诗:“君家联翩三将相,富贵未已今方将。”古人的观念中,空间和时间概念可以互相转化,故空间之广大可转为时间之长久。《诗·商颂·烈祖》:“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马瑞辰通释:“盖言我受天之命溥且长,犹《公刘篇》‘既溥既长’,以溥、长对举也。”
中古以来,“将”还可作为介词引进动作掌控的对象,与“持”“取”“把”等词相近。如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昔与魔竞品》:“我今见汝,甚大欢喜,遍满身体,不能自胜,我欲将汝作于善友,共相爱敬。”
第二,侧重于进献。进献是予神(或人)的动作,运动轨迹一定是单向的、向外的,即往远离起始位置的方向。如传递义,是信息等离开原来地方。《论语·宪问》:“童子将命。”朱熹集注:“将命,谓传宾主之言。”如行进义,是表示向前行走远离初始位置,《诗·郑风·丰》:“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孔传:“将,行也。”进献是动作上的向前,将来是时间上的向前,“将来”义或基于此特征引申而来。
进献的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郑玄笺:“将,犹扶助也。”“扶助”就是护佑的意思。人的帮助也称“将”。《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死。”“扶将”是具体的帮助,即扶持、搀扶义;唐白居易《康日华赠坊州刺史制》:“矧吾褒赠以荣之,恻隐以将之。”这里的“将”是抽象的帮助。
进献供奉的对象由神灵转为人,就有供养;奉养义。《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将父。”毛传:“将,养也。”孔颖达疏:“我坚固王事,所以不暇在家以养父母。”
至此可以证明,从本义中推求出的“奉持而进”义能够统摄“将”的绝大多数义项,正为“将”的核心义。
第三,“奉持而进”义常常在语境中整体呈现。如:
1) “请还挚于将命者。”郑玄注:“将,犹传也。传命者,谓摈相者。”(《仪礼·士相见礼》)
2)将笔来,朕自作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
前者是携带信息、命令给人,就是传达或表达义。后者是拿笔给人,就是传递义。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将”在上古汉语中表奉持、进献义,如果受事对象是“酒肉”,可以在句子中不作为宾语出现,即动作中的对象隐含,这是其本义决定的。如:
3)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诗·大雅·文王》)
4) 或剥或亨,或肆或将。(《诗·小雅·楚茨》)
5)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诗·周颂·我将》)
例3)朱熹集传:“将,行也,酌而送之也。”“将”隐含了对象“酒”,表示进酒义。例4)郑笺:“有肆其骨体于俎者,或奉持而进之者。”例5)孔颖达疏:“以将与享相类,当谓致之于神。”郑笺、孔疏均呈现出了“将”所隐含的对象,即祭祀时所用的牲肉。孔疏“将与享相类”,是说在祭祀时“将”与“享”用法类似,更证明了“将”的含义特征。上述三例中“将”均表示进酒肉,动作中的对象“酒肉”在句法形式上没有出现。
在中古文献中,“将”语义泛化,其目的可与祭祀无关,其宾语角色也不限于酒或肉,故“将”的动作对象即便为“酒”或“肉”,也需要呈现出来。如:
6) 今日忽然将酒肉来共相娱乐,展释情故,即与夫人饮酒食肉,作众伎乐欢喜娱乐,恚心即灭。(南朝齐昙景译《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7) 若人以酒诳他欲行旷野之人言:“是第一阿娑婆酒,令人不醉。”而与恶酒,彼将酒去,既入旷野崄处饮之,饮已极醉无所觉知,如是醉人所有财宝悉为贼取或夺其命。(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八)
这时候的“将”更多体现的是“持拿”“持奉”义。唐诗中“将”的这一用法多见,李白《将进酒》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即其例。又如:
8) 天下未宁吾道丧,更谁将酒酹吟魂。(杜荀鹤《哭方干》)
9)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李白《侠客行》)
10) 闲将酒壶出,醉向人家歇。(白居易《洛阳有愚叟》)
“将进酒”之“将”正为此义,下文会进一步阐明。

三  “进”

前文已论述了“将”的本义、核心义及其词义系统,并证明了“将”在上古汉语中可作为对象自足动词,表示进奉酒食。为了说明“将进酒”的关系,有必要再考察“进”的语义特征和发展脉络。
“进”(進),甲骨文字形从止、从隹,金文以后多从辵、从隹,止、辵为义近形符。《说文·辵部》:“进,登也。从辵,閵省声。”高鸿缙(1960:489)“进”条指出:“字从隹,从止,会意。止即脚,隹脚能进不能退,故以取意。”“进”的造字意是隹脚,这个形象用以表现“鸟上前、前进”的含义。“进”的功能特征就是泛指的上前、前进义,由此引申有进步、进献、进入、靠近、超过等意义,这里从略。
那么,“将进酒”中“进”应该怎样解释呢?“进”用以表达和酒食相关的含义时,为“进奉”义,其后接所进奉之物。如:
11) 楚郄宛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12)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礼记·曲礼上》)
13) 故竖谷阳之进酒,不以雠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韩非子·十过》)
例11)杜预注:“进胙,国中祭祀也。”这里的“进胙”指的是“进献祭祀用的牲肉”。例12)“进食”即为“进奉食物”义。例13)“进酒”是“奉上酒”,与斟酒劝饮等动作是紧密联系的。此外,“进酒”也用于祭祀相关语境,如《易林·小畜》:“折臂踒足,不能进酒,祠祀阔旷,神怒不喜。”又《易林·震》:“折臂接手,不能进酒,祈祀闲旷,神怒不喜。”这些例证的“进”以进奉、奉献义为主,所进之物可以指酒、祭品,也可以泛指食物。
14) 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屦,进饮。(《礼记·玉藻》)
15) 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吴子·励士》)
16) 咸进酌于金罍,献万年之玉觞。(东汉黄香《天子冠颂》)
例14)“进饮”的“饮”指酒。《左传·成公十六年》:“王闻之,召子反谋。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是其例。例15)“进飨”是用酒食招待以资鼓励。例16)中“进酌”犹“进酒”,“酌”指酒。《礼记·曲礼下》:“酒曰清酌。”
故“进”早期表示进奉食物让对方享用,与“将”同义。从魏晋时期进奉对象可以转为自我,即把食物进奉给自己,因而直接具有饮、食义:
17) 一觞聊独进,杯尽壶自倾。(晋陶潜《杂诗》之二)
18) 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世说新语·术解》)
19) 淹素能饮啖,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讫,文诰亦办。(《南史·江淹传》)
例17)“进”即为动词“饮”义,例19)以“进酒”表“饮酒”义;例18)“进饭”就是“吃饭”。对象转化是词义演变的一个常见现象,比如现代汉语中依然有“进食”一词,表示自主吃饭;而上古表示进奉食物,《礼记·曲礼上》:“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是其例。
综上分析,“将进酒”作为乐府旧题,其“进”只能是进献、进奉义,“进酒”即奉上酒。因为“进”的饮、进食义产生于魏晋,汉乐府的“将进酒”恐怕还属于“进奉”义。


四  “将进酒”


“将”“进”语义已明,为奉持、进献义。“将酒”“进酒”的例子也不少,那么,“将进酒”就是“将酒进酒”的缩略式,是以同义平列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即表示奉上酒请对方饮用。
“将”“进”义同,从语义表达上来说,“将进酒”当然也可以仅作“进酒”,但后者语气促而不扬。同时,铙歌十八曲的题目中三字曲名有十二曲,此后文人自作新乐府,有两字题、三字题,但究竟以三字题为多,可见制铙歌以三字为主。“将进酒”曲名形成或与此有关系。
“将”“进”连言用于“V1+V2+O”结构中也有例证:
20) “升,实觯,西阶上坐奠觯,拜,执觯兴。宾席末答拜。举觯者坐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拜,执觯兴。宾答拜,降洗,升实之,西阶上北面。”郑玄注:“将进奠觯。”(《仪礼·乡射礼》)
21) “公当楣再拜,宾三退,负序,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郑注:“三退,三逡遁也。不言辟者,以执圭将进授之。”(《仪礼·聘礼》)
22) 灵公谓盾曰:“吾闻子之剑盖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赵盾起将进剑。(《公羊传·宣公六年》)
例20)“将进奠觯”指奉持祭祀,例21)“将进授之”是进奉玉帛,例22)的“将进剑”与“将进酒”为同类结构,仅对象不同,“将进”是奉持、进献义。
也有可以两解的例子,如《国语·越语上》:“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孔子家语·在厄》:“(孔子)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此二例“将”可以理解为“将要”义,也可以理解为“将进”同义并列,表示进献。此外,自先秦始人们就用复音词“将欲”,《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墨子·非攻下》:“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例证中“将”也有将要,打算两解。这其实是由于“将”的词义在短语或复合词中被其他词义、词性皆同的词代表,“将进”“将欲”中“将”的词义分别由“进”“欲”直接代表并且表示出来,长此以往,人们不再追问以致遗忘了“将”本身原有的词义,转而重新分析“将”的词义。
词义发展中产生多义、甚至歧义是很正常的。比如一个动作本身即存在施事主体与受事对象两方面,以不同的方面为视角主体,会有两方面的词义。一个词语包含这两方面含义,在词义发展早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如“见”,同时有“看见”和“出现”两种含义。“夺”,同时有“夺走”和“失去”两种含义。“输”有“输送”和“失去”两种含义。“通”有“知晓”和“传达、告知”两方面含义。另外,动作实施与否,也会产生两种含义:实施前属于想要、打算,实施中则属于具体的动作。这里的关键是双音节并列造成的。上文的“将”就是在“将进”并列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一说“将”表请愿义,读qiāng,源于诗经毛传和郑笺。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讨论,包括意义、结构和读音。一是意义。《诗·国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笺云:“将,请也。民欲为近期,故语之曰:‘请子无怒,秋以与子为期。’”《诗·国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毛传:“将,请也。仲子,祭仲也。踰,越。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杞,木名也。折言伤害也。”笺云:“祭仲骤谏,庄公不能用其言,故言请,固距之。”笔者以为“请”用于句首,只是语助词,是名词的前附加成分,凑足音节而不表义。毛传、郑笺是随文释义,并不是其字义。也没有其他旁证。
二是结构。考先秦、两汉乃致后代的文献用例,都是《诗经》同一句式的仿照,没有在其他句型中出现。如:
23)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国风·氓》)
24)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诗·国风·将仲子》)
25) 将叔无狃,戒其伤女。(《诗·郑风·大叔于田》)
26)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诗·小雅·正月》)
27)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天子传》卷三)
28) 将子无讙,神听钟鼓。(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
可以发现此类句法结构与毛诗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皆为“V+O”格式,没有发现“V1+V2+O”的例子,那么,一定要把这一结构放在“将进酒”这种“V1+V2+O”的结构中就没有道理了。
三是读音。目前所见最早明确指出“将”读为qiāng的是唐代颜师古《汉书》音注,《毛传》《郑笺》均无直接注音。《汉书•匡衡传》:“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师古曰:“《诗·郑风·太叔于田》之篇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无狃,戒其伤汝。’襢裼,肉袒也。暴虎,空手以搏之也。公,郑庄公也。将,请也。叔,庄公之弟太叔也。狃,忕也。汝亦太叔也。言以庄公好勇之故,太叔肉袒空手搏虎,取而献之。国人爱叔,故请之曰勿忕为之,恐伤汝也。襢音袒,裼音锡,字并从衣。将音千羊反。狃音女九反。”既然与《诗经》意义用法相同,毛传、郑笺都没有特别注音,到唐代平白加了一个“千羊反”的注音,根据何在?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什么不按照汉代毛传而按照唐代颜注的发音呢?所以“将”影响最大的“请愿”义和“qiang”的读音,都是不可靠的。
至于以诗词传统中的对仗修辞例论定“将进酒”的“将”字是“将要”之义,则于“将进酒,乘大白”或“将进酒,庆三朝”语例中皆语义不顺。前面讨论中已经涉及到,这里从略。
要而言之,李白《将进酒》诗中“将”应读jiāng,奉持、进献义,“将”“进”为同义平列结构,“将酒”“进酒”合言之就是“将进酒”。

               注释

①本文所引《将进酒》依据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诗题有异文,敦煌文书伯二五六七题作《惜罇空》;《文苑英华》两见,卷一九五收此诗题作《将进酒》,卷三三六作《惜空罇酒》。

② 此处也有异文。陈尚君(2016:110-120)指出:《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为“将进酒,杯莫停”二句,明清通行文本《李诗通》、《全唐诗》为“将进酒,君莫停”,而伯二五六七、《河岳英灵集》、《唐文粹》均无此句,知此二句为后补。

③刘勇刚(2000:106)较明确地阐释了“将进酒”中“将”应读[tɕʰaŋ1]的理由,可参看。

④甲骨文中的“)”,学界多释为“”,从爿从又,爿、又分别为床、手的象形字,会扶持、扶助意,后世典籍中也写作“将”。“将”为“”的假借字,详后。王子杨(2013:115-120)指出甲骨文“)”为后世“将”的源头,从肉从又,为双手奉肉之形,会持肉以祭之意。

⑤参看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1975:4440-4454),徐同柏、王国维、容庚、于省吾等均持此说。陈剑(2008:13-47)认为旧释为“䵼”之字,皆当改释为“肆解牲体”之“肆”。王子杨(2013:115-120)认同陈说,并进一步指出“将”的金文是“”《集成》5251、“”《集成》4038,即在甲骨文“)”基础上添加“爿”或“鼎”作为过渡形态。

⑥“床”古时常表示台子,如“鼓床”“祭床”“笔床”等,都是搁置物品的架子。现代汉语还有“机床”“牙床”“河床”等用法,与之类似。

⑦孙玉文(2015:721-726)“将1”条指出:“《经典释文》给‘将’的原始词和滋生词注音近100例,絶大多数注去声,这是因为即良切一读常见,不必太多注音的缘故。其中平去兼注1例,正表现出‘将’是变调构词的。”

⑧“壮”“将”庄精准双声,阳部叠韵,故“将”有大义。段玉裁认为“皆就叠韵双声得之”。《尔雅·释诂一》:“壮、……将,大也。”郝懿行义疏:“壮,与奘同,而声近将。”《说文》:“壮,大也。”又:“奘,驵大也。”二说皆通。

⑨关于处置式的来源问题,可参看刘子瑜(1995:133-140),吴福祥(2003:1-14),曹广顺、龙国富(2005:320-332+383-384)等,此处从略。

⑩“将”之本字外,“”为“将”的另一意义来源。王云路、方一新(2018:2-7+103)对“将”的两个意义来源有详细阐释,可参看。

⑪上古动词语义角色隐含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可参看胡敕瑞(2005:1-21;2009:99-127)、蒋绍愚(2011:20-27;2015:144-146)、王诚(2016:212-218)、史文磊(2021:185-204)等。

⑫唐徐坚等《初学记·礼部下》收录此文。

⑬ 一说“将”是副词性的“且”字义,“将进酒,承大白”即为“且喝酒,用大杯”。通过对“进”的历时考察可知,乐府旧题“将进酒”中“进”为进奉、奉献义,姑且进奉一杯酒于义不合。

⑭感谢钱志熙教授提供这一思考角度。

⑮段遐(2020:44-47)以“将欲”“将请”“必将”“将养”为例,指出了“将”的词义被弱化、虚化,“将欲”“必将”“将养”三例笔者以为然。于此,特别要说明的是“将请”所引三例,其“将”均非请愿义。具体例证如下:《国语·晋语八》:“文子将请之于楚。”《北史·徐则传》:“晋王将请受道法,则辞以时日不便。”《大唐新语》:“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未有音注将其注解为qiāng,此三例“将”词义明确,为将来、将要义。

⑯比如亲属身份称谓:子、叔、伯和人名“仲子”。其实“仲子”也是排行。



参考文献

曹广顺 龙国富 2005 再谈中古汉语处置式,《中国语文》第4期。

陈剑 2008 《甲骨金文旧释“䵼”之字及相关诸字新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尚君 2016 李白诗歌文本多歧状态之分析,《学术月刊》第5期。

段遐 2020 《先秦至隋唐“将”字句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高鸿缙 1960 《中国字例》,三民书局。

胡敕瑞 2005 《从“隐含”到“呈现”(上)》,《语言学论丛》第31辑,商务印书馆。

胡敕瑞 2009 《从“隐含”到“呈现”(下)》,《语言学论丛》第38辑,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 2011 词汇、语法和认知的表达,《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蒋绍愚 2015 《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刘勇刚 2000 《将进酒》的“将”应读“qiāng”,《江海学刊》第6期。

刘子瑜 1995 唐五代时期的处置式,《语言研究》第2期。

龙国富 2010 动词的时间范畴化演变:以动词“当”和“将”为例,《古汉语研究》第4期。

倪志云 2015 向蒋维崧先生求证“将进酒”的“将”字的读音,《国学茶座》第1期。

青木正儿 1975 《汉诗大系》第八卷,株式会社集英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 2006/200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史文磊 2021 “从综合到分析”相关概念辨正——以《左传》《战国策》“派遣”义“使”的用法差异为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孙玉文 2015 《汉语变调构词考辨》,商务印书馆。

檀作文 2018 乐府旧题《将进酒》“将”字的读音及其新旧传统,《中国文化》第1期。

王诚 2016 《从语义角色看先秦到汉代动词的演变——以“捽”“攘”“挥”为例》,《汉语史学报》第1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云路 方一新 2018 中古佛经写本与刻本比较漫议,《古汉语研究》第1期。

王云路 王诚 2014 《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子杨 2013 《释甲骨金文中的“将”——兼说古文字“将”之流变》,《出土文献》第4辑,中西书局。

魏学宝 2019 《将进酒》的“将”究竟怎么读,《光明日报》2019年1月12日第12版。

吴福祥 2003 再论处置式的来源,《语言研究》第3期。

夏渌 1991 论古文字的兼并与消亡,《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叶嘉莹 2018 《谈〈将进酒〉读音的错误》,https://video.zhihu.com/video/1145476579554680832? 2018年3月10日。

周法高(主编) 1975 《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本文发表于《语言研究》2023年第1期,引用请参考原文。转自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新作 | 王云路、杨淼:〈也谈“将进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